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給我最愛的二寶,所有。

我想,我給二寶的,比起姐姐少得很多,少了時間,少了專注,少了精神,少了陪讀的時間,少了沒有分心在兩個小鬼之間的陪伴。這一份的愧疚是從來沒有消失過,還好你的笑容常常會讓我釋懷這樣的感受。

我一直覺得「愛」,是一個無法量化、與理性無關的事情。就像是有一次妞妞問我:「爸拔,為何你可以最愛我也最愛二寶?」我帶著一點驚訝與訝異的表情說:「妳怎麼會問這個問題?呵呵」

對!二寶,姐姐是問了個理性的問題,但我可以給你們的只有這不帶點理性的答案。你知道嗎?當爸拔在跟你們兩個說「我最愛妳/你」的時候,這兩句話同時成立,都是真的。

怎麼可以有兩個「最」愛?又說自己是真的?
我想你們對於我,這就是真的。

我不知道愛怎麼量化,我只知道,當你哇哇墜地的那一刻,
我給妞妞的最愛,瞬間也備妥了一份給了你,一分不少。

你知道嗎?那一天你在保姆家撞到桌角而留下的那條疤痕,我一直記得。但是這個記得不是因為你受傷了,而是因為當我放下手邊事情陪你時,即便你受傷了,你依舊滿足的笑著,眼神也充滿著活力與期待。我相信這傷對你已經不是那麼的痛了,對我也是,而我也知道了我的陪伴的對你而言的重量,我會牢牢記著,也會時常給你。

你很聰明!當那天在愛買,我看到你拿著手裡的彈簧球若有所思時,我就很好奇你的小腦袋在想什麼時,結果,你出乎意料的,跑到氣墊盤的遊戲桌上面,拿著彈簧球代替著那塊塑膠板自己在球桌上玩了起來!(我壓根沒想過可以這樣玩,哈哈哈,知道自己的兒子聰明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我們家兩個小孩,終究要分著爸媽可以給你們的時間,對於我和媽媽來說也不輕鬆,說穿了我們也不太懂教小孩,爸媽會生氣、會講話大聲、會吵架,而那些很多書裡面寫下過的親子教養原則,我相信我都遵守過,我也都打破過。

書上寫得總是清楚,好像沒做A這件事情,或是做了B這件事情,對你們會有什麼影響,好像都可以略知一二(尤其是我做了不好的示範的時候)。

所有的那些不符合書上寫到的教學與陪伴,與被生氣後的我狠狠的打了幾下屁股,管他的,要是真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二寶,我會照單全收的,你的所有好的與壞的我也全部都吃下來,也許你日後有可能會學壞?我不知道;也許你日後跟你爸爸一樣書讀不好,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會陪著你走,找到你面對自己人生的路。

希望,你可以從我的工作態度中學到專注,
希望,你可以從我幾乎沒有壞脾氣的修養中學到好脾氣,
希望,你可以從我的興趣中學到,專注的喜歡一件事情的習慣。
其他的...


 「無論如何,我會陪伴著你」。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你的小孩比你還愛你


假如這樣的夜晚要再次動筆,我想我應該寫我家的妞妞。

我年輕的時候看過王鼎鈞寫的怒目少年,那是他戰時(從大陸遷台)的回憶集,我從他的文字中體會了那些許戰時的記憶,因此總覺得自己多懂了一些,也因此把這四個字記得牢靠。但我卻沒想過,我是在面對自己的小孩的時候,我也變成了怒目老爸。

「怎麼又把弟弟弄哭?」
「怎麼晚餐吃那麼慢?」
「怎麼...又怎麼了?」
面對自己的小孩,說沒有期望是真的,說有期望也是真的(怎麼這麼矛盾啊!)。

我一直覺得小孩總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愛我們,否則,她怎麼可能從父母身上學會說話?小孩不就是因為想要和我們說話,所以他們才會去注意我們所有的言行、一舉一動,才從中慢慢學會講話?

那天我要去孔廟,媽媽在前天晚上就告訴了妞妞爸爸要去孔廟拜神仙爺爺。媽媽說,妞妞就想了一下,要媽媽跟爸爸說她有三個願望要告訴神仙爺爺。

「一是要妞妞吃飯快快、二是要妞妞乖乖睡覺、三是要妞妞...」

那都是我們平常唸她的地方,而我很訝異的才知道「這些我們常常唸,總覺得她講不聽」的部分,她都記下來了。事實上,在隔天車子開往孔廟的路上她把這個神仙爺爺清單,增加到了十項(當然最後三項老爸認證妞妞沒這問題)。

我真正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事情,是在一場分享會的中間。

我才回想到一篇親子文章中提到的一位爸爸要自己嚎啕大哭的小孩不要哭時,那小孩回應他的一句話「我也想停,但是我停不住啊」,文章中那位爸爸才發現他所要求的對象,其實也才四五歲,而不是成年人。

今天晚上,剛剛妞妞喝奶的時候,打翻了兩次,第一次是二寶去鬧她,不是她的問題;第二次更絕了,喝到一半塑膠罐可能是剛剛沒關好還是怎樣的「砰」的悶聲,奶都噴出來了,她不知所措,卻又帶著歉意與愧疚的表情說:「爸爸,我沒做什麼啊?」

「當然不是妞妞的錯啊!應該奶瓶壞掉了!」我趕緊抱著妞妞,而她依舊是帶著點無奈,好像她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了。我覺得那個在妞妞心中覺得交給神仙爺爺她就可以成為父母眼中乖寶寶的清單好像準備又要增加一項了。

「妞妞,妳沒錯!爸爸知道那是奶瓶的問題!不是妳」
我指向那個被牛奶沾濕的大熊娃娃「妞妞,妳看!那是奶熊耶!」

「哈哈哈!是耶!是奶熊耶!怎麼會有奶熊啊?」妞妞才開心的笑了出來。

但是我始終想著那篇文章中小男生的告白「我也想停,但是我停不住啊!」
但是我始終忘不掉我家才三歲的妞妞可以記得七件她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也始終覺得小孩總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愛我們,所以才會記住自己不完好的地方。


*******************************************

「妞妞,其實爸爸總是可以等到妳準備好的那一天」
 不論發生什麼事情。
 因為我也像妳愛我般得一樣愛妳。

給我家的妞妞~ 那些神仙爺爺的清單,妳可以忘記了,因為從妳出生到現在,
我對妳的愛始終沒有少過一分。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品味生活,品味。

品,最近有點感觸
尤其吃了些高檔的鐵板燒之後...我想跟大家聊聊「吃蝦」

吃蝦,蝦,在那些高檔的餐廳中,也不會高價位而產稱基因突變而變多大隻。對!依舊就是那樣的size。

「味道是不錯,但是份量太少了點。」我想這是非常多數人最後嘴裡沒想心理誠實或是暗幹到不行的一個心得。

但是這時候,我們可以看看在餐盤兩次的刀叉,你是否都拿起來了?還是只拿了隻叉子?「這有差嗎?」你也許會這樣想。

但是這就是我想分享的,「品」。就讓我假設你應該不會粗魯的用手指將那蝦分屍,所以,沒拿「刀」的朋友可能就在兩口之間,將這蝦給嗑了。

所以,你會說:「味道是不錯,但是份量太少了點。」不意外。

你有看過大廚品嘗自己的料理時只拿叉,一隻一口的嗎?

這讓我們慢慢地感受到至少有三件事情在其中發生。
一、品,要是刀叉並用,將蝦切成四到五等,搭配著料理過的酌料,一口口的品味。這時候你的舌頭將會慢慢的品味出這食材本身的味道與酌料的搭配。

品,是漸進的就像是香氛的氣味有前中後三段,吃蝦也一樣,我們要多次後才可以體會出那味道從開始入口,是嗅覺;到中段的鮮味與調味的化學變化,是味覺;到最後留下的韻味。

二、品,是自主的。在第一口的嘗試之後,從最後的韻味你就可以判斷與決定自己下一口的食材與酌料的比例,「要強烈點?多沾幾回醬」、「想要體會咬勁?切多點」,在品味的時候我們也在實驗(主導)自己的體驗。甚至搭上一杯單品葡萄酒。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在品的時候,其實你在經歷一場旅程,要是你有那悠閒與放鬆的心情時,也許獨處,也許與朋友分享,都可以是一場內在享受食欲的冒險。

三、品,是豐富的。你沒有心情說出「味道是不錯,但是份量太少了點。」,因為你豐富了很多內在的層次,有初嘗、有實驗、有推敲、有詢問、有旅程、有思量、有定論,有用餐過的微笑。

拿著刀叉,漸進式的體會,反覆的嘗試,你可以吃上十分鐘,然後有些心得,有些結論,豐富得很。這一夜,你會很滿足。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教養, 不是一種以效能與速度來衡量的動作.


最近我總是在下班後與接小孩(從保母家)前的空檔時間在家拖地,或是有時候是等著小孩都睡了的時候才開始拖地。會這樣每天拖,主要是因為家裡的小兒子也七八個月了,總是想要在地上爬呀爬~自己探索著他的小天地。

擔心他因為地板髒而生病吧,所以開始了我這個懶爸爸的拖地作業。 但是,拖著拖著自己也才發現一件事情,就是為什麼我是在空檔時間中拖地呢?為什麼要等小孩不在,或是小孩睡著了之後才開始拖地?我想家裡有小孩的父母對於這樣的問題一點也不陌生,因為下班後煮完晚餐,陪小孩吃完晚餐後,可以與小孩互動的時間已經很少了,更何況要是自己的小孩要幫忙的時候,搞不好更是幫倒忙的小天才(關於這一點我家妞妞挺有經驗的)。

所以,我們很可能都選擇了最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趁著自己可以專心的時間(小孩沒看到、不在)快速的將地拖完。

這時,其實我們也剝奪了他們對生活的參與、對責任的認知。

乾淨的地板從來不會憑空而生,很多好的體驗與收穫都都伴隨著大量的付出,這樣的道理卻在自己講求效率,懶得跟小孩溝通互動的態度中被省略掉,對!我覺得那是一種「懶得跟小孩溝通互動的態度」,這樣的態度跟以往教育中「你只要好好讀書就好,其他都不用管」的觀念是一樣的。

假如你讓小孩在一年有三百多天你告訴他「這個危險、你不會用、這個你會弄亂」,因此而讓他遠離了生活中的責任,你怎麼能期望他某一天突然懂得對自己負責?懂得好生活中的基本付出?

生活中有太多瑣事,我們不應該逃避他,或許說生活中本來就充滿瑣事(我想這是我自己以往最缺乏的認知),好好的處理這些瑣事並在其中維持自己的方向與理想,我是我想給我家妞妞和二寶的一種生活態度。

也許,走著低效率高參與的方式,才是身教,才是家教。改天我要帶著妞妞一起慢慢地脫著家裡面的地板...(二寶就在地板上爬爬爬的慢慢驗收 XD)

(當然,重點是在高參與,你也可以帶得很有效率)